“敢闯敢干会创造,匠心筑建好桥梁”——专访“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国内赛道银奖获得者筑虹科技团队
互联网+
11月10日至13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重庆大学线上开赛,大赛报名参赛人数1450万余人,参赛项目340万余个,覆盖参赛国家和地区111个。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推荐项目——《筑虹科技 全球唯一500米以上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技术团队》在产业命题赛道取得了全国银奖的好成绩。
项目负责人
吴昌杰
团队成员
石骁屹、潘健玉、吕沛霖、农颂、梅树愉、胡棋誉、蒙清璇、刘骞蔚、陈犇、朱俊明、李奕璇、黄城烺、谢梦涔、陈垠伊
指导老师
李静、陈正、范利民、秦岭、范伟、黄丹琳、谢开仲、邓年春
项目简介
筑虹科技项目团队向下建设桥梁基础设施,向上承载中国腾飞的经济,其研发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大跨度施工技术体系”顺应时代所需,为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助力。筑虹科技拟打造并成为全国唯一500m以上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技术团队,拥有首创三项核心技术与47项知识产权,解决了目前西部交通建设中经济、环境、技术三大痛点,攻克了设计、计算、施工、控制、质量五大难题;已应用于十余项重难点工程。
初心•出发
超大跨径拱桥是衡量一个国家桥梁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需要大跨径桥梁的建设。然而,超大跨径拱桥设计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因此提高超大跨径拱桥的相关设计技术水平是很多桥梁项目团队想要攻克的难题。
2018年,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筑虹团队—— 一支以郑皆连院士、陈正教授等桥梁各领域专家为指导的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技术团队。团队成员深耕于拱桥基础建设、拱肋合龙精度控制、拱桥灌注工艺等领域,在平南三桥、天峨龙滩特大桥等多座大跨径拱桥的建设都有他们参与的身影。他们屡破难题,拥有三项首创核心技术与47项知识产权,实现了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有力解决了广西区内乃至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拱桥建设难题,极大地推动了广西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区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筑虹团队参与建设的平南三桥,是一座超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也是世界最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还荣获了钢结构行业最高工程大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是全国首个获此大奖的桥梁类项目。筑虹团队不仅打造了一张闪亮的“桥梁名片”,也为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
“主要是对自己和团队这几年的贡献和工作的展示和总结,同时也想通过这个比赛将我们所做的事情分享和展示给各位师生,互相勉励。”团队成员石骁屹表示。于是,怀着用科研激励更多人的初心,团队的几位主要成员迅速组建起了一支以“500m以上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技术”为主题的互联网+项目团队。
合作•齐心
这支互联网+项目团队由郑院士牵头,由大跨拱桥课题组各位老师学生共同组成。以吴昌杰为代表的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同学主要负责结合实际施工需求进行技术的科技创新研究,同时,为了响应大赛需求,他们寻找了几名志同道合且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打造了一支复合型的强大队伍。
项目负责人吴昌杰博士从2018年研究生入学开始,基本上就一直“住”在工地上。2020年—2021年,为了设计和验证平南三桥管内混凝土及其灌注效果,他在项目部搅拌站旁边开展了试验,期间常常是每周四早上赶到学校上课,周六上完课又回到搅拌站开展试验,就这样“两点一线”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项目结束后,他接着开展外包混凝土的流动和抗裂性能的研究,进入了天峨龙滩特大桥项目部,进行足尺模型试验和实桥结构监测至今。同时,他还断断续续地在正龙、那劳、龙门和飞龙大桥等项目往返开展研究。他这些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无疑给团队的参赛提供了充实的材料。
队伍的其他成员也不负众望,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队员之间互相配合,及时沟通,让工作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项目进入最忙碌艰苦的阶段,团队成员也没有一个人松懈,不舍昼夜地进行研究和讨论,展现出吃苦耐劳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品质。
披荆•砥砺
鉴于团队长期的扎实经验,他们满怀信心地开展项目。在筹备初期,他们就意识到,比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团队的发展历程讲述出来,不仅要保证真实性,也要尽可能地把项目历程的各个关键节点以及老师、学生团队分别在团队运营过程中做出了何种工作讲述出来。他们着重梳理了团队一路以来的大事记,将故事的肌理捋顺后定下了初稿。
接着,团队积极与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对接洽谈。团队成员石骁屹常常在深夜还坚守在电脑前同相关人员开展线上交流,吴昌杰博士更是投身于工程建设第一线,观察地质条件、定制技术咨询报告、实时监测混凝土承载力、模拟设计灌注方案......最终,他们成功与企业就现阶段的施工难点、在建工程的施工方案以及命题要求的全流程技术方案达成了共识。
如何具体解读“基于大跨径拱桥施工的技术优化服务”这一命题,成为了团队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这需要团队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解决、在短期内制定出一一对应的详实技术方案,并且有实际的数据支撑。为解决这一巨大难题,团队成员们查阅了众多科研文献,不断与命题企业、老师进行学习和沟通,还前往实地进行前期环境勘测,重复实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终于制定出一份满意的报告。
此外,PPT的制作也是不小的挑战。在比赛中讲好“筑虹梦”,展示项目成果,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参赛PPT。从初赛到决赛,PPT经历了数不尽的打磨修改,成员在修改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以解题为核心的叙事逻辑,保证整体逻辑的流畅连贯,排版上也一调再调,强调重点信息的突出。
最终,天道酬勤,团队最终斩获国内赛道银奖。石骁屹表示:“我们是激动的,是振奋的,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建设国家的一份责任感。”
感谢•收获
获奖后,吴昌杰认为团队的成功与学校提供的资源密不可分。广西大学依托优势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及科技创新平台等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融通,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资源聚集、科技成果转化、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学校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平台保障,依靠学校双一流学科的建设以及专创教育的融合,我们团队得以注入源源不断的科研创新动力。”
令吴昌杰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就是他与陈正老师一起去平南三桥施工现场学习调研。他们早上五点半便起来吃早餐,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工地现场,简单地和现场的师傅们寒暄之后,就即刻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当中,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而陈老师一直在指挥中心和现场两头跑,指挥着施工,观察着形式,未曾间断,途中还带着他仔细看了施工的流程、混凝土的状态,将他的经验仔细地传授给他,让他受益匪浅。在平南三桥顺利通车后,陈老师又马上投入到天峨龙滩特大桥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当中,从去年十月份至今,陈老师在外包混凝土的性能上始终精神紧绷,经常一有问题就马上从南宁赶往天峨,却无怨无悔,令吴昌杰心生敬佩。此外,常岩军老师和秦岭老师也时常手把手教团队修改ppt,尽管学院事务繁忙,老师们经常需要不停地接听电话或是开会,安排其他学院的工作,但他们在忙完之后,就立即下楼和成员们继续讨论。可以说,若参赛的道路上没有老师们的帮助与支持,会变得困难许多。
创新创业比赛是挑战也是机遇,提到参赛收获,吴昌杰认为,通过这次互联网+大赛,能够真正将土木行业和其他行业放在了同一平台上竞争比较。土木领域学习起来不仅要求极强的数学思维能力,软件操作能力,还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但展示起来会不如材料科学、软件科技这么精彩。“通过互联网+这种类型的比赛让团队成员得到了锻炼和进步,也意识到了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型的课程,更是一门面向国家建设的学科。”吴昌杰说,“我们土木人的科研路,理应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解决国家面临的实际难题。这更加激起了队员们对于学术科研的热情,以这份热忱化作动力,投入到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去。”
科技已经为青年筑起了一道道通往梦想的桥梁,相信未来他们会更加坚定梦想,在探索的征途实现一个又一个超乎想象的跨越。正如吴昌杰所说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我们可以实现在月球上造房子,在深海里修铁路。
往期精彩回顾
图片 | 来源于受访者文案 | 潘璐轶编辑 | 周雨审核丨张明洁
我知道你在看哟